2025年6月,韩国首尔及首都圈地区陷入一场“甜蜜的烦恼”——大量“爱情虫”(学名Plecia longiforceps,俗称红背绒毛蝇)成群出没,雌雄成虫飞行时始终连体交尾,形似“空中情侣”,却让市民与游客直呼“头皮发麻”。这场生态现象背后,是自然规律与城市生活的激烈碰撞。
“爱情虫”的爆发源于其超强繁殖力与城市生态的“完美配合”。幼虫以腐烂草木为食,首尔密集的绿化带与污水系统为其提供了充足食物;而2025年适宜的气候条件,更让虫卵存活率飙升。尽管这些昆虫不携带病原体、存活期仅1-2周,但密集的虫群仍对生活造成显著影响:商家需每日清扫虫尸,顾客在餐厅用餐时需与飞虫“斗智斗勇”,首尔市政府官网的虫害投诉量同比激增。
面对虫灾,韩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引发争议。依据《昆虫管理条例》,官方拒绝使用杀虫剂,转而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建筑外墙、玻璃幕墙。然而,这种“治标不治本”的方式导致虫子次日便转移阵地,商家苦笑称“虫灾版打地鼠”。相比之下,巴西引入天敌昆虫、日本精准喷洒生物制剂的案例,更凸显韩国治理手段的局限性。
这场“浪漫虫灾”折射出城市生态管理的深层挑战: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,平衡民生需求?或许,首尔的“爱情虫”终将随气候变迁消散,但它留下的治理课题,仍需更智慧的答案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5g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5g讯网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